律协地址:承德市双桥区名都广场西塔12楼
办公室电话: 0314-2281700
财务电话:0314-2281026
协会邮箱:cdslsxh2020@163.com
为深入推进承德市“一村(社区)一法律顾问”工作提质增效,打通基层法治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承德市律师协会主动对标先进,于9月27日组织协会班子成员赴在该领域成效显著的惠州市律师协会,开展专题交流学习活动。
此次学习交流,是承德律协积极借鉴外地成熟经验、推动本地工作升级的重要举措。惠州市律师协会对此次交流高度重视,不仅在前期迅速回函,将其在“一村(社区)一法律顾问”工作中的完整实践经验倾囊相授,更为实地交流精心安排了座谈研讨与经验分享环节,为承德市相关工作开展提供了全面且宝贵的参考。
惠州市“一村(社区)一法律顾问”工作以服务基层依法治理为核心目标,构建了“政府主导、律师参与、群众受益”的成熟服务体系,其经验亮点纷呈,以下是《关于深化惠州市“一村(社区)一法律顾问”工作经验的复函》全文内容:
一、服务体系构建:以标准化、全覆盖为核心,织密基层法律服务网络
我市坚持“有形覆盖”与“有效覆盖”并重,通过制度设计与资源统筹,构建了全面覆盖、高效运行的服务网络。
一方面,建立“择优聘任+双向选择”的准入机制。根据省司法厅部署,由县(区)司法局、司法所向村(社区)择优推荐律师,村(社区)结合实际自主选择,形成“推荐-选择”双向匹配模式。截至目前,全市1344个村(社区)已择优选聘654名律师担任法律顾问,实现服务网络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全覆盖。
另一方面,推行“8+1+100”标准化服务机制。通过修订聘任合同及印发《惠州市一村(社区)一法律顾问工作提档升级实施方案》,明确“每月现场服务不少于8小时、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法治宣传讲座、年度总服务时长不少于100小时”的基础要求,并针对村(社区)“三资”管理、重大决策等专项事务,要求法律顾问出具书面法律意见。该机制既保障服务频次,又突出专业性,确保服务精准触达每个村落。
二、需求对接机制:以问题为导向,推动服务从“供给侧”向“需求侧”转变
为精准把握村民法律需求,我市建立“日常收集+专项调研”的动态对接模式。
其一,通过法律顾问定期走访、设立“法律服务意见箱”、线上沟通平台(如微信群、小程序)等渠道,常态化收集村民在土地流转、婚姻家庭、合同纠纷等领域的法律需求,形成“需求清单”。
其二,针对村(社区)治理难点(如集体资产处置、征地补偿),联合司法所、村委会开展专项需求调研,分析共性问题,制定“个性化服务方案”。例如,对经济事务较多的村(社区),重点提供“三资”管理专项服务;对矛盾纠纷集中的村(社区),侧重调解技能指导。该模式有效提升了服务的针对性,2023年以来,村民对服务的满意度达95%以上。
三、服务质量保障:以“培训-督查-考核”闭环管理,筑牢服务质效防线
为确保服务质量,我市构建了“全周期、多维度”的质量保障体系。
在培训方面,依托律师协会专业优势,建立“市县两级年度培训”机制,每年邀请实务专家开展业务培训(如2023年7月“一村(社区)一法律顾问业务培训班”、2024年6月“1名村(社区)法律顾问+N名法律明白人”培训班、2025年8月“1名村(居)法律顾问+N名法律明白人——《法治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》”重点强化法律政策解读、调解技巧、文书制作等实务能力。
在督查方面,联合司法行政机关建立“季度督查”制度,采取“四不两直”(不发通知、不打招呼、不听汇报、不用陪同接待,直奔基层、直插现场)方式,通过访谈村民、核查履职日记等形式,对服务时长、内容、效果进行实地检查,对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限时整改。
在考核方面,实行“五级评价”模式【法律顾问自评、律师事务所点评、村委会初评、镇(街道)评审、区级考评】,考核结果与续聘、补贴发放直接挂钩。对考核不合格的,依法依规终止聘用;对表现突出的,在评先评优、项目分配中优先推荐,形成“奖优罚劣”的正向激励。
四、纠纷化解与普法宣传:以“专业+本土”双轮驱动,激活基层治理动能
我市注重发挥律师专业优势与基层资源整合优势,推动纠纷化解从“事后补救”向“源头预防”延伸,普法宣传从“单向灌输”向“互动参与”升级。
在纠纷化解领域,探索多元联动模式:一是“三所联动”(公安派出所、司法所、律师事务所),将公安机关的执法优势、司法所的调解优势与律师的法律专业优势结合,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;二是“律警对接”(如惠阳区“一村(居)一警一法律顾问”机制),建立日常互动、先期处置、会商化解等制度,2023年以来,通过联动机制化解基层矛盾纠纷1200余件,调解成功率达89%。
在普法宣传领域,构建“顾问主导+明白人辅助”的立体普法网络:法律顾问每季度开展1次“菜单式”法治讲座(内容涵盖《民法典》《土地管理法》等村民关切的法律);“法律明白人”(全市已培养5400名,每村平均4人以上)依托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,通过“院坝会”“田间课堂”等形式开展“微普法”。此外,惠城区设立“法律明白人学习交流室”及网上学法课堂,博罗县将法律顾问服务融入“1+6+N”基层治理体系,进一步扩大普法覆盖面。
五、其他创新实践:以“双结合”与“团队化”为突破,破解服务供给难题
针对服务资源不均衡、公益属性与个性化需求矛盾等问题,我市探索两项创新机制:
一是“法律顾问+法律明白人”双结合机制。印发《关于建立“村(社区)法律顾问”与“法律明白人”结对工作机制的通知》,推行“1带N”模式(1名法律顾问结对N名法律明白人),实现专业法律知识与本土治理经验的优势互补,既提升法律顾问对基层需求的响应效率,又强化法律明白人依法办事能力,形成“1+1>2”的治理效能。
二是“团队化”服务模式。针对部分区域法律服务需求集中但供给不足的问题,大亚湾区、惠东县等地推行“律所集中服务片区”模式(一个律师事务所服务一个镇/片区),整合律所内部资源,统筹调配律师力量,有效解决了服务需求不平衡问题。
六、深化措施:为进一步优化村居法律顾问工作,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,我市将采取以下深化措施
强化培训与考核:继续加大法律顾问的培训力度,特别是针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,确保法律顾问的知识更新与时代同步。同时,完善考核机制,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,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。
优化资源配置:针对服务资源不均衡的问题,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,通过资源共享、服务互换等方式,提高服务覆盖率和服务质量。
增强技术支持: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如大数据、云计算等,建立法律顾问服务平台,实现服务预约、在线咨询、案件管理等功能,提升服务便捷性和效率。
拓展服务范围:在现有服务基础上,进一步拓展法律顾问的服务范围,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法律咨询、知识产权保护、环境保护等领域,满足村(社区)多元化法律需求。
七、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
尽管我市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取得一定成效,但仍存在短板:“1+N”行动需进一步深化,部分村(社区)个性化法律服务需求难以满足;经费保障压力逐渐显现;个别律师存在“被动履职”“履职不规范”现象。
改进方向:
深化“三所联动”与“1+N”行动:加强法律顾问与法律明白人的协同合作,完善“结对工作清单”,确保每项服务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时间表。
探索“公益+市场”服务模式:对法律事务较多的村(社区),引导其通过市场化方式委托法律服务团队,满足多元需求。
强化督查结果运用:将履职情况纳入律师执业诚信档案,推动从“被动履职”向“主动服务”转变。
加强经费保障: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,探索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,确保法律顾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。
基层治理是法治建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是夯实这一基础的关键抓手。惠州律师行业愿与贵会加强交流合作,共同探索基层法律服务的创新路径。期待贵会考察团莅临指导,我们将全力配合做好座谈、实地考察等事宜,共促律师行业服务基层治理水平提升。
此次承德市律师协会赴惠州的专题学习,不仅系统梳理了当地在“一村(社区)一法律顾问”工作中的成熟模式——从“8+1+100”标准化服务机制的精准落地,到“三所联动”纠纷化解模式的高效运行,再到“五级评价”质量保障体系的严格把关,每一项经验都为我市工作提供了清晰的对标方向。
承德律协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,深入消化吸收惠州在服务体系构建、需求精准对接、质量闭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思路,紧密结合承德基层治理实际,推动我市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从“全覆盖”向“提质效”升级。并将惠州经验向全市律师进行推广,要求各个律所对标惠州经验做法,结合本地实际,加以有效地运用。未来,承德市律师协会也将持续加强与各地律协的交流合作,互学互鉴、共促提升,切实发挥律师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专业作用,为打通承德法治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、夯实基层治理法治根基贡献更多律师力量!
Copyright © CDLAWYERS .All right reserved. 冀ICP备2021018116号-1 冀公网安备 13080202000574号